居安思危的“大象”如何灵活起舞

2021年,一汽-大众全年生产整车突破170万辆,全年向用户交付新车185 8万辆,产销量再次位列行业首位。一汽-大众董事、党委书记、总经理潘占福表示,2021年一汽-大众依托强大的体系能力,打赢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坚

2021年,一汽-大众全年生产整车突破170万辆,全年向用户交付新车185.8万辆,产销量再次位列行业首位。一汽-大众董事、党委书记、总经理潘占福表示,2021年一汽-大众依托强大的体系能力,打赢了一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。但一汽-大众也要始终居安思危,勇于自我创变。

“过去30年,一汽-大众为中国经济、社会、汽车产业输出了极为庞大的动能,同时也收获了用户、经销商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媒体朋友的支持与信赖。”一汽-大众第一(财务)副总经理施安德博士认为,2022年将迎来中德建交的50周年,一汽-大众也将进入企业发展的全新阶段。

一汽-大众(技术)副总经理迪亚德透露称,大众集团已经公布了全新的汽车战略,其中包括到2030年全球BEV汽车销售份额达到50%的目标,“这是一个强有力的目标,一汽-大众作为大众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十分友好且重要的合作伙伴,将为此付出巨大努力”。

“满眼生机转化钧,天工人巧日争新。”近日,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公布的数据显示,2021年全年,我国乘用车零售销量累计达到2014.6万辆,同比增长4.4%。

如果说2021年的产销成绩单彰显了中国汽车业强大的韧性,那么每一家企业面对挑战时的自我革新、众志成城,则预示着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。

再次摘下乘用车市场产销冠军的一汽-大众深知这一规律。1月17日,一汽-大众举行2022年新闻年会。一汽-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经管会成员及书记,大众、奥迪、捷达三品牌相关负责人,以及一汽-大众各职能部门和营销领域的高级经理与全国200多家媒体记者,共同回顾了一汽-大众2021年启新转型的发展历程,并展望2022年发展规划。

正如一汽-大众董事、党委书记、总经理潘占福所说,面对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和产业巨变,同时受疫情和缺芯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,企业的转型之路势必会布满荆棘与挑战。“成立30年来,一汽-大众得到了广大用户与各界朋友的厚爱,达成了良好的经营结果,但是一汽-大众要始终居安思危,勇于自我创变。”

晒出2021成绩单的底气与勇气

过去一年,全球汽车产业面临汽车芯片短缺、供应链不畅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反弹等诸多挑战。作为国内乘用车产销规模最大的汽车企业,一汽-大众在股东双方中国一汽和德国大众的正确决策和指引下,克服困难,整车单日产量最高达到10777辆的峰值,最终全年生产整车突破170万辆,全年向用户交付新车185.8万辆,产销量再次位列行业首位。

其中,大众品牌销售98.9万辆,奥迪品牌销售超70万辆,捷达品牌销售达到16.9万辆。一汽-大众2021年全年上缴税费超过418亿元。

一方面,一汽-大众在诸多挑战下“保生产、抓经营”,脚踏实地解决眼前的困难;另一方面,作为市场领跑者,一汽-大众还必须深刻洞察产业动态,以仰望星空的高姿态推动产业全面深化转型升级。

潘占福告诉记者,在2021年“缺芯”问题最严重时,公司内部召开全体中外方经理人员大会,明确提出,“要有化危为机的企业家精神,利用这一窗口期积极优化内部管理,苦练内功”。

据介绍,2021年,一汽-大众在全公司范围内启动全体系的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。在公司内部,一汽-大众精简传统业务组织机构,成立了DTO数字化转型办公室。同时,一汽-大众与华为、阿里展开跨界合作,培养数字化人才。此外,多个数字化项目落地,不少端到端的业务流程被重构,OTD在线定制车扩展至大众、奥迪全系,新车交付周期缩短了近30%。

“2021年,我们显著提升营销质量,实现传统车与新能源车战略双布局。”潘占福介绍说,一汽-大众持续优化库存深度,全面深化高质量营销。

在传统车型方面,大众品牌和奥迪品牌为满足用户消费升级,投放了大众揽境、全新奥迪Q5L家族等高端车型;而在新能源方面,大众品牌加速布局MEB平台车型,ID.4 CROZZ、ID.6 CROZZ上市以来销量不断攀升;奥迪品牌则带来豪华纯电C级SUV家族——奥迪e-tron和奥迪e-tron Sportback等高端新能源车型,助力一汽-大众全年销量蝉联冠军。

作为昔日中国合资企业的“试验田”,一汽-大众已结出了累累硕果。而如今,中国在新能源、智能互联技术领域走在了全球前列,被视为“最新研发成果的陈列室”,一汽-大众也有志于成为中国汽车业构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一个缩影。

记者了解到,2021年,一汽-大众先后落成并投入使用了总投资近12亿元的新能源中心和新技术开发中心。有分析认为,它们的落成大幅提升了一汽-大众在新能源车辆、整车性能等方面的开发和测试能力,进一步夯实了未来一汽-大众在技术创新领域的优势。

值得一提的是,2021年一汽-大众的研发人员也增加至近3000人,并在技术人才等软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。

此外,从河南遭遇暴雨灾害时慷慨解囊,捐助2500万元人民币并派遣维修突击队,到推动佛山华南基地MEB工厂所使用的电能100%来自清洁能源……一汽-大众生动诠释了汽车产业作为中国支柱产业的地位,以及行业领头羊的担当。

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家轿时代开辟者,到新时代下乘用车市场的领导者,一汽-大众每次发布企业战略和年度关键词,都在中国汽车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印记。

潘占福表示,一汽-大众将2022年定为“众志”之年,就是要以矢志向新的态度,走出舒适区,“众心同行、迎难而上、乘势勇为、志在必得。”

从合资试验田,到中德合作的“生力军”

站在中德两国建交50周年、全球汽车业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上看,一汽-大众的一举一动无疑将更加引人瞩目。

在一汽-大众第一(财务)副总经理施安德博士看来,过去30年,一汽-大众为中国经济、社会、汽车产业输出了极为庞大的动能,同时也收获了用户、经销商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媒体朋友们的支持与信赖。“如今,在一系列产业政策推动之下,中国汽车产业在大变革中正迎来新机遇,一汽-大众中德团队将继续深化合作,实现共赢共进,开启中国汽车合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。”

“我们以长春为起点,辐射西南、华南、华东以及华北地区,形成了覆盖全国五大基地的战略布局,中外方员工数量逾4万人,为上下游产业链创造了近50万个工作岗位。”施安德坦言,一汽-大众是中德两国汽车界一次重要合作,更是中德文化的碰撞和交融。“2022年,我们将共同迎来中德建交的50周年,一汽-大众也将进入企业发展的全新阶段。”

他表示,作为中德两国合作的“生力军”,一汽-大众将在2022年进行更长远的布局。“产品方面,我们将投放8款新车型,继续以用户为中心,提供更优质的出行体验;其次,进一步实现一汽-大众的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升级,全面支撑公司高质量发展;同时,加速在新能源、智能网联领域的发展,进一步夯实一汽-大众在中国的技术和市场领先。”

“当下汽车产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十分严峻,变幻多端。我们在彻底实现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,面临着行业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。例如,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是有目共睹的。”一汽-大众(技术)副总经理迪亚德在新闻年会上表示,得益于2021年推出的全新ID.CROZZ系列车型,一汽-大众的新能源市场份额正在不断扩大。

他透露称,大众集团已经公布了全新的汽车战略,其中包括到2030年全球BEV汽车销售份额达到50%的目标,“这是一个强有力的目标,一汽-大众作为大众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十分友好且重要的合作伙伴,将为此付出巨大努力”。

“对于一汽-大众来说,我们深感开启全体系的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至关重要,这也是我们取得进一步成功的关键因素。于是,我们在移动出行、生产制造、企业发展和企业生态责任等方面,加速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升级。”迪亚德告诉记者,许多创新已经在2021年得到落实。而在2022年,一汽-大众将加快在数字化和电动化领域的步伐。

三管齐下护航转型大计

值得注意的是,参与此次新闻年会的不仅有一汽-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经管会成员及书记,大众、奥迪、捷达三品牌相关负责人,还有一汽-大众各职能部门和营销领域的高级经理。因此有人打趣说,这一切像极了部队出征前的总动员,显得颇有深意。

“作为中德两国产业真诚合作、全面合作的成功典范,一汽-大众一定会继续发挥行业领军者的引领作用,发挥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和创新发展的样板力量,坚持以用户为中心,深化高效益转型增长,持续保持企业产销规模位于行业第一,为广大用户提供高品质的出行服务。”潘占福表示,2022年,一汽-大众将在三个维度加速转型升级,布局面向未来的前瞻能力。

首先,一汽-大众将继续聚焦“用户体验”变革,全力建设对中国用户的洞察能力,将全球的先进技术与中国用户的特殊需求紧密结合,推动一汽-大众在用户体验领域迈上一个新台阶。

“其次,我们将继续深化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,保证2021年开启的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项目在2022年开花结果,显著加速数字化、智能化管理转型,显著加强数字化人才储备,大幅提升效率、降低管理成本。”潘占福坦言,这也是为一汽-大众下一步高质量发展注入更为强劲、更加澎湃的动力。

最后同时也是最根本的措施,是一汽-大众将在传统能源和新能源领域,持续投放满足用户需求的新车型。据了解,2022年一汽-大众将有8款新车上市,同时加速全新产品与技术的研发及验证工作,将体验更优的装备与智联功能交付用户。

正如潘占福所说,一汽-大众的转型之路势必会布满荆棘与挑战。但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家轿时代开辟者,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的乘用车市场领跑者,一汽-大众最不陌生的词汇就是“考验”和“挑战”。

在全球汽车产业转型这部风云诡谲的多幕剧中,定调为“众志”的2022年有望在一汽-大众企业发展史上留下重要印记。
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许亚杰 来源:中国青年报

维德视频推荐